各镇政府、街道(地区)办事处,各委、办、局,区属各单位:
《海淀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十项措施》已经区委常委会第149次会议和第160次区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特此通知。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
2025年10月11日
附件
海淀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十项措施
为推进海淀区高质量充分就业,更好服务经济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中发〔2024〕18号)、《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实施意见》(京发〔2025〕9号)、《市人力社保局、市财政局关于印发〈北京市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管理办法〉的通知》(京人社能发〔2023〕3号)等文件精神,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措施。
一、工作目标
每年发布岗位不少于8万个,促进失业人员就业2万人。通过3年努力,建成“海职汇”就业服务综合体30家,组建职业指导师团队10支,逐步形成就业形势稳定、就业机会充分、就业结构优化、就业服务精准、劳动关系和谐的高质量充分就业新局面。
二、具体措施
1.构建“海职汇”家门口就业服务体系
出台全面推进高质量就业服务的实施意见,打造就业公共服务新范式。开发“海职汇”就业智能平台,绘制“就业服务一体化地图”,提供人岗匹配、模拟面试、职业指导等服务。建设1家区级就业服务中心、29家街镇就业服务站、N家就业服务驿站,形成政策赋能、空间支持、服务延伸、快速响应的三级服务网络,实现就业服务全域覆盖、便捷可达。实施就业服务专员能力建设提升计划,每年培训2000人次。(责任单位:区人力社保局、区委社会工作部、区财政局、区数据局、区退役军人局、团区委、区妇联、区残联,各街镇)
2.提升人工智能等重点产业人才聚合效应
分析人工智能产业人力资源配置现状,每年发布急需紧缺人力资源开发目录2次,引导优秀人才对接产业需求。开展重点产业“产教评就”技能生态链试点建设,联合高校共建微专业,开展高端数据标注师等产业紧缺人才项目制培训,推进产才深度融合。构建海淀区重点产业人才流动图谱,发挥动态监测作用,提升人才留用效能。鼓励国际人才参与重点产业发展,为其提供来华工作许可及出入境便利。(责任单位:区人力社保局、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区财政局、区数据局、区人才工作局、公安海淀分局、区商务局)
3.畅通高校学生就业渠道
支持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招用青年群体,对符合条件的用人单位,按每招用一人10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扩岗补助。深化海淀区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每年发布覆盖重点产业链与新兴领域的高质量实习岗位不少于5000个,推动在校学生完成职业认知。支持海外博士、外籍优秀大学生在海淀实地实习、研学。丰富“中关村百校联盟”品牌服务内容,推动“才聚云端”平台向高校延伸,实现岗位信息、创业渠道“一键直达”。(责任单位:区人力社保局、团区委、区人才工作局、公安海淀分局)
4.助力创业主体全周期成长
建立海淀区“大学生(青年)就业创业中心”,分阶段提供全流程创业服务。支持初创期企业良性发展,建立“海淀区创业导师智库”,吸纳专家学者、企业高管提供常态化创业辅导服务。支持成长期企业健康发展,为创业主体提供低息创业担保贷款。为青年创业人才配置10万平方米高品质、低成本创业空间。支持创业未成功者转型,提供心理疏导、技能培训、岗位推送等服务,实现创业向就业过渡。(责任单位:区人力社保局、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区财政局、区金融管理局、团区委、区妇联)
5.赋能赛事项目转化发展
统筹创新创业赛事,加大赋能力度,对获得创新创业赛事最高等次的创业项目给予10万元一次性转化补助,对项目创始人给予优先配租人才保障房支持。对优胜奖及以上等次获奖项目纳入优秀创业项目库进行追踪服务,并推荐进入街镇孵化器发展。支持高发展潜力项目成长,对注册转化3年内新获商业市场融资达300万元的企业,给予15万元一次性提升补助。(责任单位:区人力社保局、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区财政局、区房管局、区退役军人局、团区委、区妇联,相关街镇)
6.布局技能提升全栈矩阵
实施“技能照亮前程”职业技能培训行动,对地区高校毕业生、农转非等就业重点群体提供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创新“新业态群体技能培训大篷车”培训品牌,将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纳入培训保障范畴。支持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对初次认定为区级大师工作室的,给予10万元一次性资助,为大师工作室领办人优先配租人才保障房。推进海淀工匠学院建设,每年培养“海淀工匠”20名。(责任单位:区人力社保局、区委社会工作部、区财政局、区房管局、区总工会)
7.推动市场化就业服务提质增效
支持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打造人工智能领域人力资源服务基地。支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人工智能等重点产业引入急需紧缺人才和国际化人才,对于成功选聘的,给予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用人单位奖励,奖励金额分别为人才中介服务费的50%,单笔奖励不超过30万元。鼓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参与就业公共服务,成功推荐重点群体就业的,按每人500元标准给予补助,符合条件的,给予最高10万元一次性奖励。鼓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参与职业指导队伍建设,3年内培养职业指导师不少于100人,提供职业培训、政策解读、择业指导等专业服务。(责任单位:区人力社保局、区财政局、各街镇)
8.推进就业岗位扩容增量
发挥街镇服务经济作用,开展访企拓岗行动,每年发布岗位不低于5万个。鼓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共享资源,每年优选岗位不低于2万个。挖掘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就业潜力,每年归集岗位不低于5000个。发挥女企业家协会、养老协会等各类团体作用,着重挖掘“生育友好岗位”,拓宽银发经济等岗位供给,每年新增家政服务类岗位不低于1000个。(责任单位:区人力社保局、区国资委、区住房城乡建设委、区民政局、区商务局、区总工会、区妇联、区工商联,各街镇)
9.兜准重点群体帮扶底线
打造“乐就海淀”新型零工市场,开发物联网设备部署、软件开发等具有海淀区特色的过渡性岗位。构建失业人员画像,精准推送技能培训、岗位招聘等信息。失业人员通过零工市场实现灵活就业的,给予累计不超过24个月的零工就业补助。用人单位招用地区重点群体就业,给予最长不超过2年的社会保险补贴。(责任单位:区人力社保局、区财政局、区民政局、区市场监管局,各街镇)
10.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设立新就业形态劳动争议“一站式”多元调解中心和专门审理庭,建成新就业形态劳动争议调解组织5家。继续稳妥推进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工作,为出行、外卖、即时配送和同城货运等试点平台从业人员提供职业伤害保障。强化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源头预防水平,每年开展“仲心护航”普法活动不少于30次。(责任单位:区人力社保局、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区司法局、区法院、区总工会)
三、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
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就业创业工作的重要意义,聚焦高质量充分就业任务目标协同发力,明确责任分工,细化任务清单,推动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区就业促进和劳动保护联席会议统筹相关单位,共同研究解决遇到的难点堵点问题,将就业工作落到实处。
2.强化资金保障
进一步加大财政对就业创业的投入力度,合理安排就业补助资金,统筹用好区级财政专项资金和各类产业基金,发挥转移支付引导作用,为开展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支持保障。建立资金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就业形势实际需求和财政能力,灵活调整资金支出范围和支持力度,注重资金使用效益。规范资金管理流程,强化审计监督与风险防控。
3.加大宣传力度
加强政策宣传和经验做法推广,着力提高就业创业政策社会知晓度。大力宣传就业创业先进事迹,弘扬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引导全社会营造有利于就业创业的良好舆论氛围和包容社会环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