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新年的应时食品——年糕

日期:2018年02月01日 16:57     来源:海淀区政府

分享:
字号:        

  年糕,中华民族的传统食物,属于农历新年的应时食品。是一种用黏性大的糯米或米粉蒸成的糕,在春节,我国很多地区都有讲究吃年糕。年糕有红、黄、白三色,象征金银,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寓意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所以前人有诗称年糕:“年糕寓意稍云深,白色如银黄色金。年岁盼高时时利,虔诚默祝望财临。”

  关于春节年糕的来历,有一个很古老的传说。在远古时期有一种怪兽称为“年”,一年四季都生活在深山老林里,饿了就捕捉其他动物充饥。可到了严冬季节,兽类大多都躲藏起来休眠了。“年”饿得不得已时,就下山伤害百姓,攫夺人充当食物,使百姓不堪其苦。后来有个聪明的部落称“高氏族”,每到严冬,预计怪兽快要下山觅食时,事先用粮食做了大量食物,搓成一条条,揿成一块块地放在门外,人们躲在家里。“年”来到后找不到人吃,饥不择食,便用人们制作的粮食条块充腹,吃饱后再回到山上去。人们看怪兽走了,都纷纷走出家门相互祝贺,庆幸躲过了“年”的一关,平平安安,又能春耕作准备了。这样年复一年,这种避兽害的方法传了下来。因为粮食条块是高氏所制,目的为了喂“年”度关,于就把“年”与“高”联在一起,称作为年糕(谐音)了。

  制作方法:

  将糯米磨粉制糕的方法也很早。这一点可从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得到证明。其制作方法是,将糯米粉用绢罗筛过后,加水、蜜和成硬一点的面团,将枣和栗子等贴在粉团上,用箬叶裹起蒸熟即成。这种糯米糕点颇具中原特色。

  年糕多用糯米磨粉制成,而糯米是江南的特产,在北方的像糯米那样粘性的谷物,古来首推黏黍(俗称黄米)。这种黍脱壳磨粉,加水蒸熟后,又黄、又粘、而且还甜,是黄河流域人民庆丰收的美食。明朝崇祯年间刊刻的《帝京景物略》一文中记载当时的北京人每于“正月元旦,啖黍糕,曰年年糕”。不难看出,“年年糕”是北方的“粘粘糕”谐音而来。

  有经验的年糕师傅说,要想做出好的年糕,最重要的是注意水和油的运用。除此,糯米粉是否纯也很重要,一般市场上买的糯米粉大多是掺杂了别的米粉,所以吃起来不够软糯。年糕应直接用糯米做,为的是保证年糕的纯正度和原汁原味。做年糕很简单,年糕可以做成很多种口味,但都是在最基本的原味年糕上加入个人喜欢的其它材料,如红枣等。

  年糕不仅是一种节日美食,而且岁岁为人们带来新的希望,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据化验,年糕的热量较高,是米饭的数倍。因而不宜多吃,少吃不腻,既补充营养,又对身体好。

  保存方法:

  把年糕浸泡在清水里是一个保存的好办法,但要注意,浸泡在清水里的年糕需要每天清洗,水也要天天更换,这样才能保存更长的时间;如果你的年糕一直浸在水里,没清洗也没换水,已经出现酸味,就不能再吃了。另外,年糕洗净后,每块用保鲜袋包好,放在冰箱冷冻室里,吃多少拿多少,这个方法可以将年糕保存更久。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