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国际档案日”暨北京市第十届“档案馆日”海淀会场活动圆满举办

日期:2018年07月11日 10:03     来源:区档案局

分享:
字号:        
  • 未标题-1.jpg

  • 未标题-2.jpg

  • 未标题-3.jpg

  • 未标题-4.jpg

  • 未标题-5.jpg

  • 未标题-6.jpg

  • 未标题-7.jpg

  • 未标题-8.jpg

  • 未标题-9.jpg

  • 未标题-10.jpg
  • 未标题-1.jpg
  • 未标题-2.jpg
  • 未标题-3.jpg
  • 未标题-4.jpg
  • 未标题-5.jpg
  • 未标题-6.jpg
  • 未标题-7.jpg
  • 未标题-8.jpg
  • 未标题-9.jpg
  • 未标题-10.jpg

在北京市档案局的统一部署下,结合海淀区委区政府“以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为新动力”的总体要求,海淀区档案局馆围绕“档案见证改革开放”的活动主题,将“红色文化”和“中关村创新文化”等元素融入各项活动,开启了“文化+科技”发展新模式。第一代中关村创业者、《中共中央在香山》捐赠者、两院院士、全国档案同行、全区正处级、副处级领导干部和专兼职档案员、群众、各界媒体等逾2000人次参加了海淀会场活动,活动内容受到社会各界普遍赞誉,影响之大和总体成效均超出预期。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提前部署,精准落实

根据《北京市档案局关于开展2018年“国际档案日”暨北京市第十届“档案馆日”系列宣传活动的通知》要求,海淀区档案局馆成立了以局馆长任组长,副局馆长任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任成员的第十届“档案馆日”活动领导小组,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局馆办公室。经过多次馆日活动专题会讨论和局长办公会审核,最终确定馆日活动方案,同时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确保各项部署精准落地。

二、围绕主题,深化宣传,实效显著

活动主会场设在海淀区档案馆,活动时间为2018年6月7日——15日,主要活动集中在6月7——9日,通过座谈、展览、体验三大板块的档案宣传活动,拉近了档案与社会公众的距离,增强全区档案队伍的使命感责任感,有力提升了全社会档案意识,营造出浓厚的档案文化氛围。

(一)创新宣传形式,媒体竞相报道

活动前夕,在局馆网站和OA系统发布《举办2018年“国际档案日”暨北京市第十届“档案馆日”海淀会场活动的通知》,并结合新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在“海淀档案”微信公众号组织“寻找你和档案的故事”征文活动,推出“中关村历史上的今天”专栏、“相约6·7,海淀档案局(馆)邀您共庆‘国际档案日’预告,预热馆日活动。

活动期间,在展厅、放映厅、接待利用大厅循环播放《中关村》专题片、《海淀通史展》等宣传片,设置档案工作宣传咨询台,向参会嘉宾、全区立档单位和社会公众派发各类档案宣传资料4100余份;在利用服务大厅为当日查档者及参加活动者提供档案利用方面的咨询;多处设置LED屏幕、多点触摸屏滚动播放与活动主题相关的档案宣传片。现场接受北京电视台、海淀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的采访。

活动结束后,借“海淀档案”微信公众号平台进行连续跟踪报道,“档案馆日海淀会场掠影”“档案馆日活动海淀会场花絮”的推出倍受好评。同时,各家新闻媒体纷纷以文字消息、图片、视频的形式竞相报道,海淀电视台新闻频道在活动当日进行播报,随后,《中国档案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档案工作信息》《海淀信息》《海淀报》、千龙网、长安街知事等多家媒体也以不同角度报道活动纪实,区领导批示“档案局多方做好‘档案馆日’活动,给予肯定”。

全区各立档单位通过在本单位设置电子屏、设立咨询点等,以各种形式宣传“档案见证改革开放”的馆日主题,充分扩大了档案工作的影响力。同时,各单位按要求将参加区档案局馆日活动和组织本地区、本系统、本单位开展活动的照片时时上传“海淀区档案工作者业务交流群”,将馆日活动总结及时报送。此次馆日活动全区参与面广,关注度高,影响力大,取得了很好实效。

(二)活动内容丰富,组织形式多样

1.立足区域文化特色,举办中关村和红色档案捐赠会

“档案见证中关村创新发展捐赠暨口述史座谈会”拉开了活动序幕,此次征集以围绕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和中关村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活动为契机,倾力打造具有海淀特色的“红色档案”和中关村专题资料库,强化档案工作传承优秀文化、服务大局服务民生的作用。捐赠内容包括江泽民总书记为《中共中央在香山》一书的题名原件,中央办公厅秘书局关于江泽民总书记为此书题写书名的说明致北京市海淀区委的函,杨尚昆主席为此书做序的签名及批示手稿原件,中关村第一代创业者代表陈春先与纪世瀛有关开办网吧等内容的书信,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原科海集团总裁陈庆振及科海公司相关照片,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钱三强为《中国高新技术企业与事业单位名录》题词原稿等。会上,为捐赠《中共中央在香山》成书资料和中关村创新发展成就珍贵资料进馆的社会各界人士颁发证书,聆听中关村第一次创业者代表陈庆振讲述当年创新创业的故事,同时现场进行口述档案资料采集。北京市档案局(馆)副局(馆)长陶水龙、海淀区副区长陈双、海淀区政协副主席刘恪、海淀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李恺彦、海淀区委宣传部副部长佟志伟等领导出席此次捐赠仪式。

2.以中关村40年为契机,推出专题展览讲好海淀故事

一是“致敬——中关村创新发展40年”展览,于馆日之前提前推出,该展览精选中关村在电子一条街、试验区、科技园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四个时期40张有代表性照片,全面反映了中关村创新发展的辉煌历史,首展得到几代中关村领军人物和国家、市、区等各级领导的高度认可,同步制作H5版,月转载量突破7000次;二是“院士手稿陈列展”,众多证书、工作手稿、往来信件等珍贵档案资料展示了两院院士当年在学术上不畏艰难、孜孜不倦、勇攀高峰的真实写照,体现了他们拳拳报国之志和科学强国之心的毕生追求。6名两院院士在市区相关部门的组织下参观了此展览,感慨档案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称赞海淀档案工作细心严谨,当即留下珍贵墨宝;三是“档案见证中关村”之“事件篇”微展览,以中关村发展中涌现的人物、事件为主要展示内容,将馆藏的珍贵档案资料和社会征集相结合,多角度阐述中关村的历史故事,该种形式引发参观者极大兴趣,认为微展览兼顾实现展览内容丰富和制作周期快速,不受展览场所限制,具备短时、高效、环保、传播力强等特点,值得借鉴。同时,与颐和园管理处、区新闻中心、纳兰文化研究中心还联合推出中关村相关系列展览。

3.打造“科技范儿”互动体验区,让社会公众与档案零距离接触

来自北京市海淀区和平小学的50余名小学生代表现场写信,以“致2048年中关村一封信”的形式写给未来30年后的中关村,以此纪念30年前国务院批复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成立,档案馆将全部信件现场封存,档案将再度记录和见证新一代海淀人的成长历程和美好憧憬。后续将40封信件配以中关村历史图片的形式汇集成图册。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全场“科技”元素无处不在,首次以手机微信H5的形式推出活动预告,通过线上、线下活动的有效对接,提高了公众对馆日活动的关注度、参与度和认知度;广角高清的多点触摸屏带来了更为直观的视觉冲击;机器人的才艺表演和人机对话,畅想了科技成就未来社会的许多种不可能;多家科技企业展现科技助推档案开发利用保管保护的新成果,现场介绍和实操智能归档管理、数字资源管理等平台,以此满足数据长期保存、大数据归档和数据查询的利用需求。

同时,继续保留了传统的互动项目,邀请参观者走进库房,近距离接触档案和档案整理、裱糊工作;现场展示家庭建档成果,面对面提供家庭建档指导服务;在海淀区档案局馆门户网站公布新近开放的1987年部分档案26000件;组织主题征文活动等。

三、活动亮点及遇到的主要问题

(一)馆日活动的亮点

1.档案馆日与中关村创新发展40年相得益彰,参观团体和人数创历史之最

将档案馆日活动主题“档案见证改革开放”与区委区政府关于“中关村创新发展40周年”系列宣传活动紧密集合,推出多个专题展览再现中关村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馆日活动期间预约参观团体和慕名而来的社会各界人士超过2000人次,主要包括市区领导、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及档案同行、海淀区部分小学生等,参观总人数创历届馆日活动新高,特别是中关村四代创业者、两院院士的到来,为海淀增添了更为浓郁的科技文化氛围,区委党校组织全区70余名各单位主要领导、300多名副处级干部来档案馆进行现场教学,不仅加强了全区领导干部档案意识,也增强了海淀主人翁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新旧媒体互为补充,档案服务区域文化传播

继续以档案系统和海淀区的各类报纸、杂志为主阵地进行宣传,同时尝试H5加大宣传力度。海淀《中共中央在香山》捐赠座谈会暨口述活动工作汇报、中关村部分系列展览、档案法治宣传漫画作品展、馆日活动预告等,都配套以手机H5展现形式与社会分享,短时间内关注度和转载量剧增,海淀文化得到广泛传播,同时,“海淀档案”微信公众号发挥了重要作用,时时更新报道档案馆日前、中、后三个阶段的活动动态,线上互动活跃,档案工作得到更多的社会认可。

3.立足海淀科技大区的区域特色,提速档案行业“科技范儿”发展

借举办档案馆日活动之际,加大落实海淀区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报告决策部署,挖掘文化科技融合新动力,高清多点触摸屏、机器人、科技企业的参与进一步传递了以科技手段介入档案管理全过程的理念,让公众亲身体验了大数据环境下档案智能化管理带来的便利。

4.馆日活动全区总动员,共享年度档案文化盛宴

一是横向覆盖范围广,不仅在海淀区档案馆安排了精彩纷呈的参观体验活动,由立档单位举办的档案宣传活动也在多处同步推进;二是纵深参与力度大,各立档单位借馆日活动积极组织本地区、本系统和本部门人员参加档案馆一日行活动;三是活动持续时间长,“致敬——中关村创新发展40年”展览已成为全区组织“七一”党日活动首选,后续还将进行巡展,“档案见证中关村”展览展出时间将持续到年底。

(二)活动遇到的主要问题

一是由于团体参观人数较多,出现一天接待几批次团体参观的新常态,时间和空间的冲突会限制个性化的参观需求,今后会加大统筹力度,满足每位参观者的观展诉求。

二是由于每年的6月中上旬为高考时间,也是各大院校的毕业考试时间,影响到在校学生参加活动的参与度。

本届馆日活动圆满成功,透过档案展示出的改革开放成果让公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归属感”。下一步,部分展板将走进机关、街镇、社区进行巡展,海淀区档案局(馆)也将以此为良好开端,不断拓展档案馆的社会公共服务功能,全方位多角度满足社会公众的美好生活需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