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南有民谚: 一五豆,吊(长)一斧头。过一腊八,吊(长)一叉把。一过年,吊(长)一椽。
过去的农村老百姓不会计算时间,也没有钟表。在过了冬至后,每天的黑夜时间在缩短,白天时间在加长,老百姓就用形象的斧头和叉把(夏天碾场时用的一种工具)来比喻。这种时间的计算方法,和五豆腊八二十三,离年就剩七八天一样,同样是一种对春节的期待。
五豆是腊月的第一个节日
在晋南、晋东南、豫西、关中、渭南等黄河流域的农村地区——这也正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之地——曾经盛行着过五豆节的习俗。
腊月的第一个节日,当属腊月初五,五豆节。这天早上,家家户户都要喝五豆粥——仿佛一种仪式,正式拉开春节的大幕:它说,该为春节开始准备年货了,游子可以做返乡的准备了。春节近了。
所谓“五豆腊八二十三,离年就剩下七八天。”
纪念后稷说
晋南是后稷的老家。五豆节是纪念农神后稷的仪式。后稷是尧舜时代的农官,被认为是最早种稷和麦的人。后稷教民稼穑,劳苦功高。为纪念这位农业之先贤,便有了五豆节。
在我国古代,一直存在着“社稷祭祀”的制度,把祭祀土地神的地方称作“社”,把祭祀谷物神的地方叫做“稷”。明代时将太社坛与太稷坛合并为社稷坛,供奉社神和稷神(社即土地神后土,稷即五谷神后稷)。
驱痘禳([ráng]祈祷消除灾殃)灾说
痘疹也叫天花,中医称其为“痘疮”,是一种恶性传染病。直到清初,痘疹都是不治之症。
“五豆”与“无痘”谐音,寄托一种美好愿望。古代一直有腊月驱疫的习俗。清乾隆《乡宁县志》云,十二月“初五日,晨起煮五种豆食之。掷少许于路,禳小儿痘稀”。
仪式说
腊五过“五豆节”意在提醒大家新年即临,要开始准备年货及清理环境卫生了,同时提醒人们尤其是小孩子注意,进腊月“打人伤手,骂人烂嘴”,应当格外讲究文明礼貌。
提醒说
俗谓:“吃了五豆就糊涂”。一到五豆节,人们感觉进入了春节序列了,人们忙于置办年货,出手也显得大方,甚至有点挥霍,有些人家还欠了债,年后后悔不已,所以说糊涂。然后这个日子,也就为了提醒下一年别再糊涂。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