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观察治疗:一般鱼受病原体感染或侵袭后,都有一段过程,有一些征兆,如病鱼活动迟缓,常缓慢游于水的表面,不聚群,若有惊动,略下沉后,即浮出水面。也有一些鱼刚发病时,狂游急窜,或体色灰暗,鳞片脱落等。再如,白鲫出血病发生后,早期鱼塘中的野小杂鱼出现死亡等。当发现鱼池中出现鱼病征兆时,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可避免病情扩大。
二、对症下药:首先根据气候特征、水源情况、鱼种来源、混养比例和密度、饲养管理、历年鱼病流行规律、鱼群食欲、行动、体色等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分析。然后,对濒于死亡的病鱼或死亡的鱼,进行体表、腮丝、肌肉、内脏等部位进行肉眼检查或镜检。看其体表有无出现大型的寄生虫(中华骚、锚头鳋等),或出血点块、鳞片脱落、烂鳍、肛门红肿等现象,检查鳃部、鳃盖充血腐蚀、鳃丝的颜色、粘液多少、寄生虫寄生、鳃丝腐烂带泥等现象,剖开鱼腹后,是否有腹水、肠道发炎、充血、肝脏和脾脏等器官充血、剥开鱼皮、肌肉是否出血等。根据检查的具体症状,首先诊断出患的是寄生虫病、细菌性、病毒性疾病或并发症,再根据病鱼的表现进行综合性分析,作出正确诊断,对症下药。
三、测算药量:准确测算用准药量是治疗鱼病好坏的另一关键。外用药需全池泼洒,要准确计算池水体积,并应考虑到水质特点及当时水温等的影响,如有机质多、水质较肥、水温较低时用量应多些。池水体积的测算要以实有水面和平均水深计算。平均水深的测算,以池塘几个深浅不一的深度的平均数为准。内服药物的计量是以每千克鱼体摄食到多少药物来表示的,常有两种计算方法:按重量计算和摄食率计算,应灵活运用。当池鱼病情严重或气候不好食欲减退时,应根据估算的摄食率,以较高比例将药物拌入饵料中,以保证尚能吃食的病鱼吃到足够的药量。配置药饵时,还应考虑到药物在水中丢失的情况。注意估算塘鱼的总体重量,要考虑到药物在水中丢失的情况。注意估算塘鱼的总体重量,要考虑到各阶段生长增重的比例,不能以投放鱼种的重量计算药饵的投喂量。
四、科学用药:鱼病常用药物都各有其理化特性,在保存使用时应注意保存环境和合理使用,避免药物因保存使用不当造成失效。如哪些药物只能外用,那些药物内服效果好,那些药物不能合用,那些药物合用效果会更好,那些药物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等。药饵应考虑到鱼的生活习性,制作浮性、沉性、微粒等不同的药饵。一般如青、鲤、鲫鱼发病应投喂微粒药饵,草鱼发病要投喂浮性的药饵或拌药在水草上比较好;白鲢发病应投喂微粒药饵,制作时要拌入一定量的粘合剂,以防药物在水中散失。药物泼洒要将药物充分溶解后均匀泼洒全池,泼洒时间以下午为好,因下午水温高,药效高。泼洒药物时应从上风处逐步向下风处泼洒,泼洒后的剩渣残粒(未溶解的药物)不能泼入池中,否则鱼吞食后会引起中毒。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