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防控知识介绍

日期:2016年09月22日 10:41     来源:

分享:
字号:        
  

    狂犬病(Rabies)是由狂犬病病毒属病毒,主要为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致死性人兽共患性传染病,可引起所有温血动物和人急性致死性脑脊髓炎。

  狂犬病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动物宿主广泛,能在自然界多种脊椎动物中发生循环感染并流行。在我国狂犬病传染源中,犬占85%-95%,猫占4%左右,也有因野生动物咬伤发病的报道。该病主要通过咬伤、破损皮肤、黏膜或吸入传染性病毒而感染,潜伏期长,病程较短,一般为3-6,病死率高达100%。犬间狂犬病临床症状主要分为沉郁型和狂躁型,病程初期犬只会出现精神紧张、焦虑,咬伤伤口部位发生炎症和瘙痒。1-10天后表现出明显临床症状。狂暴型病犬会表现狂躁不安和对听觉、视觉刺激的高度兴奋,可能会形成异食癖,啃咬不存在的物体。后期阶段病犬逐渐发生定向障碍,瘫痪的病犬最初主要表现为下运动神经元的逐渐麻痹和颅侧神经失控,由于喉部的麻痹导致病犬鸣叫音调改变。颌下垂的犬还出现唾液过多和出牙不良。一旦出现瘫痪,病犬会在2-4天后因呼吸衰竭而死亡。人间狂犬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恐水、咽肌痉挛和进行性麻痹等。在我国,犬为最主要的发病者,也是感染人和其他动物的主要传播媒介,其次是猫,牛、猪、马、骡、驴等家畜偶然感染。人类不分种族、遗传、营养因素等,对狂犬病均易感。

  为有效预防狂犬病的发生,宠物饲养者应提高狂犬病防控意识,在政府批准的狂犬病定点动物诊疗机构,坚持按照科学的疫苗免疫程序为犬只进行狂犬病免疫;为避免免疫失败,饲养者要注意加强饲养管理水平,饲喂全价配合犬粮,注意蛋白质营养供给,适当补充维生素ADBE和多种微量元素,避免因气温、湿度、噪音、运输、过度训练、饲料的突然改变、饲养环境及人员改变等因素产生的应激反应;要提高安全防控意识,犬主遛犬应拴上犬链,避免犬伤人、犬伤犬事件的发生。人类在被动物咬伤或抓伤后,应立即用肥皂和清水冲洗伤口15min以上,然后用70%酒精或氯胺苯涂擦消毒,尽快到指定医院按照规定程序进行人狂犬病免疫。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