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青镇位于海淀区西南部,东至西四环路,南至阜石路,西至西山山脉,北至北五环路,为香山、玉泉山、万寿山所环绕,属北京市第一道绿隔地区,镇域面积40.92平方公里。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78年开始实施公社一级所有、一级核算的管理体制;1984年由公社改乡;2004年乡改镇;2011年挂牌四季青地区办事处,保留镇的建制;2015年实现了全镇整建制农转非;2019年完成了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立了有1.5万余名股东的股份经济合作社,进入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全镇目前下辖6个行政村、14个社区、23个企事业单位。根据“七人普”普查结果,我镇现有常住人口16.27万人(其中本地人口8.18万人,外来人口8.09万人)。我镇从绿隔政策实施至今,已有7个村(玉泉、门头、振兴、巨山、高庄、兰靛厂、曙光)全部完成了旧村改造,其中远大、曙光已纳入曙光街道管理。剩余行政村中,宝山、双新、常青、香山(一期)4个村已腾退完毕,西冉、西山、田村3个行政村尚未完成改造,全镇已建成回迁小区36个,70%以上的人口实现了搬迁上楼,剩余9800余人将在十四五期间实现上楼。
【方志】四季青镇:绿水青山,四季常青
来源:海淀宣传微信公众号
玉泉、双清等甘冽名泉环绕着这块美丽的土地,京西谷稻的层层穗金妆点着这里秀丽的山水。地处闻名中外“霜叶红于二月花”的香山脚下,西接“佛教胜地”八大处,北邻“皇家园林”玉泉山、颐和园,昆玉河、永定河如两条白练潺潺从镇内流过。
这是一片上风上水、风景秀丽的福地,这就是因“一年四季蔬菜长青”而得名的四季青镇。
山水秀,园林兴
四季青地区山清水秀、景色瑰丽,有着令人神往的古“燕京八景”中的“西山晴雪”、“玉泉垂虹”。深秋时节,红叶漫山遍野,层林尽染,名列京都24景的“香山红叶”盛景,亦在四季青镇辖区内。
西山晴雪
西山晴雪泛指西山雪景,早在金代,就有了西山积雪之说。想象一下,每当雪后初晴,远眺西山,“但见山峦玉列,峰岭琼联,旭日照辉,红霞映雪,青石玉琼,一派银装素裹”。一个“晴”字,比积雪更多了几分诗情画意。
明代邹缉在《西山霁雪》中描写道:西山遥望起岧峣,坐看千峰积雪消。素采分林明晓日,寒光出壑映晴霄。断崖稍见游麘迹,深谷仍迷野客樵。应日阳和气回早,登临未惜马蹄遥。
玉泉垂虹
“玉泉垂虹”的历史同样可以追溯到金代。玉泉山是北京西北郊的一座名山,山脚下有汩汩流泉,山以泉而得名。山下的北坞村也因此得益良多。
这里泉水甘冽、风景秀丽,历代皇帝都喜爱来此地游幸。金章宗在山顶建了一座“芙蓉殿”,金代还开发玉泉等西山诸泉引入中都作为城市用水水源。元世祖忽必烈不仅在这里兴建了昭化寺,还修建了一条金水河,把玉泉山直接引入大都城作为皇苑引用水源,并进一步修通惠河导引玉泉等泉流补充大运河水量,保障漕粮运道。及至明清两代500多年间,玉泉水都是保障通惠河漕运的重要水源。
钟灵地,古迹胜
古人崇尚风水,地处京城西北,上风上水、东富西贵、枕三山而远眺都城之京畿近地的四季青地区,则成为历朝历代帝王将相、达官贵人心神向往的风水宝地,也为儒、释、道家所青睐,从而留下众多名胜古迹。镇内的十方觉寺、碧云寺和万寿寺都是有名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季青镇内被列为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广仁宫(西顶碧霞元君庙)、团城演武厅等,被列入区级文保单位的多达十余处,众多古迹都有各自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故事。
位于寿牛山南麓、香山东侧的十方普觉寺,距今已有1300余年的历史。该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原名兜率寺,又名寿安寺。以后历代有废有建,寺名也随朝代变易有所更改。
清雍正十二年重修后改名为普觉寺。由于唐代寺内就有檀木雕成的卧佛,后来元代又在寺内铸造了一尊巨大的释迦牟尼佛涅槃铜像,所以,一般人都把这座寺院叫做“卧佛寺”。
铜佛作睡卧式,头西面南,左手自然地平放在腿上,右手曲肱托头。卧佛后面围坐着十二圆觉菩萨,他们面部表情沉重悲哀,构成一幅释迦牟尼涅盘于婆罗树下,向十二弟子嘱咐后事的景象。殿的正面墙上挂一块“得大自在”的横匾。
“据说清乾隆元年郑板桥来京应试,骑马游西山古寺名刹时,曾拜访过卧佛寺的住持青崖和尚,之后郑板桥在仕途上便一帆风顺。到现在寺里还有他的题词:“西山肯结万山绿,吹破浓云作冷烟。匹马径寻黄叶寺,雨晴稻熟早秋天。”诗中的黄叶寺即卧佛寺。
现在,许多人到卧佛寺来多求事业和学业,特别是申请出国留学,这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卧佛的发音与offer相近。而卧佛寺也在很久以前就和“留学”结下了渊源。在唐代,去西方取经的玄奘法师称得上是古代最有名的“留学生”,而卧佛寺的前身“兜率寺”就是玄奘归国后大兴庙宇时所建。”
四季青镇的农业开发历史悠久,它为首都提供了“四季常青”的蔬菜,小镇的名称也正是因此而得来。
“四季青”既是一个行政区域的名称,也是一个广义的地名。虽然只有50多年的历史,但它形象地概括了一个地区在特定时期的农业经济特点。
蔬菜乡,四季青
说起“四季青”这个名字,不得不提到一位“温室生产能手”——全国劳模李墨林。
1942年中秋,31岁的李墨林从白洋淀徒步到北京来谋生。他在西便门附近一个做温室蔬菜的大户人家里寻得了一份温室工人的工作,开始学习温室种植的技术。
1950年,海淀区土地改革基本完成,政府发起“组织起来,大家富裕”运动,号召农民成立互助组,公用生产资料共同发展。在政府的号召下,李墨林在羊坊店村联合6户农民成立了互助组。
当时北京的温室很少,冬天蔬菜的产量很低,价格也贵,普通市民根本无力承担。他们在冬天吃的就是冬储大白菜,一堆大白菜吃上一个冬天,换着花样吃。在这种情况下,市民十分迫切地需要温室蔬菜,这也是农业发展的重点。
1952年,这个互助组被命名为“李墨林温室生产合作社”,这也是海淀区成立的第一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他们在简易温室里种植出了新鲜的黄瓜、西红柿,结束了京城百姓冬天只能吃到萝卜、白菜的历史。
李墨林技艺精湛,温室产量高,蔬菜品种多、质量好,为合作社赢得大量赞誉。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一个说法:“苏联有米丘林,中国有李墨林。”
1954年,合作社规模进一步扩大,一年四季都能出产蔬菜。于是,合作社正式改名四季青蔬菜生产合作社,取“一年四季蔬菜常青”的意思,这也是四季青这个名字的由来。
1956年,四季青社进一步扩大规模,与蓝靛厂社、联华社、火器营社和光辉社合并,成为京西最大的农业合作社。1958年8月,经市委批准,四季青、西山、万丰、香山、玉泉、田村、沙窝、罗道庄八个社合并,建立了“四季青人民公社”,由此“四季青”作为乡镇一级的行政区域名称被正式确定。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四季青公社生产的蔬菜供应了北京市民吃菜需求的四分之一。
他们生产的水果畅销京城,并远销到东北、内蒙古、香港等地区。“四季青人”还将独特的蔬菜种植技术推广到华北、东北以及蒙古和东欧等诸多地区和国家。此外,四季青人民公社与保加利亚东方红社结为“中保友好人民公社”,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以生产蔬菜为主的“四季青公社”驰名中外。
“四季青”的知名度也要得益于媒体的广泛宣传。1956年5月,作家白夜创作出版了小说《四季青》,在全国发行。1965年2月,中国评剧院二团又根据李墨林的事迹创作排演了大型评剧《四季常青》,由著名演员马泰、花月仙、陈少舫出演,使得“四季青”名声大振。
岁月变迁,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四季青镇的蔬菜生产基本消失,果树也大为减少,曾经闻名全国的农业合作社和温室大棚,已经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尽管行政区划几经调整,但四季青的名称沿用至今,留下了对绿色田园的最后一份记忆。
经济强,美名扬
在过去,绿色蔬菜使四季青美名远扬。四季青镇在社会主义规模、建设事业中涌现出许多英雄模范人物,如五六十年代的全国劳模李墨林、王福海,北京市劳模申多、王贵等。
在改革开放后,四季青调整传统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充分发挥人才、科技、资源和地域优势,形成了适合本地区发展、适应首都城市经济的现代服务产业为主体的产业格局,全镇的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四季青镇十分重视改善投资环境,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早在1983年就成功地与外商合作兴建了北京香格里拉大饭店。近年来,四季青镇致力于实施“绿谷氧吧”生态环境工程,以绿兴镇、以绿富民,建设田园式城市家园。
在未来,四季青将继续改善投资环境,拓宽投资领域,优化投资结构,向着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文化科技发达、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的目标不断发展。
古老的四季青,因物华天宝和绝妙胜景而为王公贵族所青睐,留下诸多古迹遗存。
昔日的四季青,因蔬菜种植和人民当家而为远近闻名,留下绿色生态的发展基础。
今日的四季青,正以宜居、宜游、宜科研为目标,打造成为功能复合的“绿谷氧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