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概况
紫竹院街道,是北京市海淀区下辖街道,位于海淀区东南部。行政范围东侧北起四通桥,南至白石新桥;西侧北起长春桥,南至车道沟南路西口;北侧东起四通桥,西至长春桥;南侧东起白石新桥,西至车道沟南路西口,辖区面积共计6.23平方公里,户籍人口约12.07万人,常住人口15.7万人 ,辖22个社区。
历史沿革
紫竹院街道办事处前身为“东冉村乡人民委员会”,1958年10月成立居民部。
1959年11月30日经海淀区委同意成立“蓝靛厂街道办事处”,设址蓝靛厂大街80号,下辖3个居委会(魏西居委会、魏东居委会、紫竹院居委会),2个家委会(中央民族大学家委会、北京外国语学院家委会)。
1969年5月迁址苏州街广源闸5号,下辖3个居委会(魏西居委会与魏东居委会合并为魏公村第一居委会,新增老营房厂北街居委会),3个家委会(新增东风大楼家委会)。
1978年9月7日更名为“紫竹院街道办事处”,下辖8个居委会(新增苏州街第一居委会、车道沟第一居委会、火器营第一居委会、厂胡同居委会、火器营第二居委会),4个家委会(新增航天部五院家委会)。
1990年3月紫竹院街道党委更名为“中共海淀区委紫竹院街道工作委员会”, 1990年12月紫竹院街道办事处更名为“海淀区人民政府紫竹院街道办事处”,下辖23个居委会(老营房厂北街居委会拆分为老营房居委会和厂北街居委会,新增火器营第三居委会、魏公村第二居委会、魏公村第三居委会、魏公村第四居委会、魏公村第五居委会、苏州街第二居委会、车道沟第二居委会、车道沟第三居委会、车道沟第四居委会、三虎桥居委会、法华寺居委会、万寿寺居委会、车道沟东里居委会、彰化居委会),44个家委会(新增橡胶五金厂家委会、北京制药三分厂家委会、民族印刷厂家委会、中央团校家委会、武警二支队家委会、五矿外运家委会、北京无线电厂家委会、空军学院家委会、西郊机场家委会、成套局家委会、西苑西家委会、文化局家委会、农林科学院家委会、车道沟七号家委会、外贸局家委会、环保局家委会、国宾馆家委会、西苑东家委会、建工局家委会、舞蹈学院家委会、紫竹院公园家委会、中建公司家委会、边防局家委会、8359所家委会、地震局家委会、北京理工大学家委会、规划院家委会、气象局家委会、京工附中家委会、车道沟银行宿舍家委会、国家测绘局家委会、军乐团家委会、运营四场家委会、总政家委会、466医院家委会、曙光中学家委会、社科院家委会、国家纪委家委会、检察院家委会、供电局家委会)。
2002年1月“海淀区人大常委会紫竹院街道工作委员会”挂牌成立,至年底紫竹院街道所辖原居委会及家委会合并为43个社区(即火器营第一社区、火器营第二社区、西郊机场社区、魏公村北区社区、魏公村南区社区、彰化社区、老营房社区、三虎桥社区、魏公村第一社区、法华寺社区、紫竹院社区、车道沟社区、远大路社区、万寿寺社区、理工大学社区、苏州街社区、中央团校社区、蓝靛厂大街社区、中央民族大学社区、外语大学社区、车南里社区、总政歌舞团社区、小煤厂社区、国家图书馆社区、曙光花园社区、军乐团社区、北洼路社区、8359所社区、厂洼第一社区、厂洼第二社区、农林科学院社区、航天部五院社区、昌运宫社区、北京舞蹈学院社区、西苑饭店西区社区、武警蓝靛厂小区社区、万寿山庄社区、厂洼5号院社区、空军指挥学院社区、兵工机关服务中心社区)。
2005年,原紫竹院街道管辖的昆玉河以西地区划出紫竹院街道,并入曙光街道,原海淀街道管辖的北三环西路、长春桥路以南地区并入紫竹院街道,形成延续至今的辖区格局,下辖24个社区(即北京理工大学社区、北京外国语大学社区北洼路社区、兵器工业机关社区、厂洼第二社区、厂洼社区、厂洼第一社区、车道沟南里社区、车道沟社区、法华寺社区、航天部五院社区、军乐团社区、三虎桥社区、万寿山庄社区、万寿寺社区、韦伯豪社区、魏公村北区社区、魏公村南区社区、西苑饭店西区社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区、中央民族大学社区、厂洼5号院社区、总政社区)。
2006年,取消厂洼5号院社区,并入厂洼第二社区。
2007年,取消总政社区,并入万寿寺社区。
2008年,紫竹院街道下辖22个社区并延续至今。
紫竹院街道办事处属海淀区政府的派出机构,街道机关由党、政、企系统组成。原企业——紫竹院街道联社,因1999年4月实施政企分开,与街道机关脱钩,改称:紫竹院经济开发总公司,划归区街工办城镇集体经济开发办公室管理;2001年成立武装部,相应职能从街工委办公室划出;2000年4月撤销紫竹院街道市场物价计量办公室,成立劳动和社会保障事务所;2000年9月成立紫竹院街道社区服务中心,下设民政科;2002年撤销行政管理科,相应职能划入街道办公室;2004年7月成立安全生产办公室,隶属综合治理办公室;2006年2月成立城市管理监督指挥分中心。
地区资源
紫竹院街道地处中关村海淀园核心区域,是中关村科学城的南部门户。作为中关村科学城创新功能的重要空间载体,依托中关村大街发展主轴,承接综合创新功能区和特色创新功能区的功能。
街道辖区内科教文化单位密集,历史遗迹、自然景观资源丰富,有“一河一院一馆八遗产,八校八所三团四高端”之称。
其中,一河为南长河,一院为紫竹院,一馆为国家图书馆,八遗产为万寿寺、法华寺、广源闸、龙王庙、延庆寺、麦钟桥、洪承畴墓等历史遗迹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宏音斋吴氏管乐;八校分别为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国家行政学院、北京舞蹈学院,八所分别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所、中关村国防科技园、北京化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中国兵器科学研究院、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三团为中央民族歌舞团、解放军军乐团、解放军文化艺术中心文艺部,四高端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电视台、北京香格里拉饭店、北京友谊宾馆。
紫竹院街道结合自身地区资源特色,总结提出了兼容并蓄、一脉相承的新紫竹文化,即书香文化、乐舞文化、科创文化、紫竹文化,合称为书香·乐舞·科创·紫竹。
2019年8月紫竹院街道Logo设计落地。Logo的上部分通过南长河与万寿寺云纹图案抽象结合形成昂扬舞动的如意祥云图案;Logo中部选取紫竹院街道标志性的竹叶形象,代表着绿色生态与街区活力;Logo下部选择蜿蜒流动的长河形象,图案厚重沉稳,象征着长河悠久的文化与历史。上、中、下三个部分拼合则呈现出紫竹院街道首字母简称的“Z”字形。图底配色采用“蓝绿渐变”,代表了紫竹院街道“蓝绿共融、水城交织”的城市形象;文字选择手写书法字体,以突出历史文化感,多种元素和谐交融,传达出“长河万寿 · 如意紫竹”的美好愿景。
未来规划
2017年,紫竹院街道贯彻落实北京市总体规划和海淀区‘两新两高’战略,对产业优化调整、用地与空间布局、生态保护和景观提升等各方面做适度超前规划,编制了《紫竹院街道区域发展规划(2017年-2035年)》。
通过梳理“一河一院一馆八遗产,八校八所三团四高端”的资源优势,明确文化和产业两个发展动力,推进长河文化带、特色文化街巷和其他重点文化工程建设。坚持从产业发展、空间布局、景观提升等方面提出五大规划策略,形成“一轴三带多点”的产业发展格局,文化科技融合助推区域创新发展,让城市在“文化空气”中呼吸,让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延续,以建设北京富有文化艺术气质的科技创新区域为目标,向更高水平的文明街道、活力街道、宜居街道和平安街道阔步迈进。
【方志】品味紫竹院街道:怡然无一事,山晴紫竹凉
来源:海淀宣传微信公众号
“紫竹院”,一个极富浪漫又充满诗意的名字。
以它为名的街道也是那么美丽,位于海淀区境西南部,前身是蓝靛厂街道,成立于1959年11月,1963年3月单独建置,1978年9月更名为紫竹院街道。
在这里,有蜀南竹海的别致竹园,有广种福田的佛殿寺院,有清朝八旗官兵合操的演武之地……
紫竹院行走在漫长的岁月里,留下背影婆娑,留下念念不忘。
福荫紫竹院
紫竹院公园始建于1953年,既有蜀南竹海的竹园别致,又有兔耳岭的灵石草甸景观。
全园占地47.35公顷,其中水面约占三分之一,南长河、双紫渠穿园而过,形成三湖两岛一堤一河一渠的基本格局。这是一座幽篁百出,翠竿累万,以竹造景,以竹取胜的自然式山水园。
然而,紫竹院公园的皇家背景似乎鲜为人知。
大家都说紫竹院公园“以竹取胜”,但很少有人知道:紫竹院公园的得名,是因为公园内有一座明代所建的庙宇——福荫紫竹院。它有着数百年的历史,是一座保存完好的清代行宫,也是当年慈禧太后乘船去颐和园途中的驿站码头。
紫竹院行宫位于紫竹院公园西北,明万历五年(1577年),慈圣皇太后在广源闸西侧兴建万寿寺的同时,修建紫竹院为万寿寺的下院。清代这一带设有行宫和码头,皇室人员乘船去颐和园须经过这里。
清乾隆年间,仿照苏州城葑门外朝天桥港汊,“芦苇深处”的水乡风光,在这大片河滩上垒砌太湖石,遍种芦苇,取名芦花渡,俗称“小苏州芦花荡”。还将南岸明代所修万寿寺下院,更名为“紫竹禅院”,作为内务府官员和太监的办事处。另在寺西侧修行宫,原有匾为“福荫紫竹院”,紫竹院由此得名。
1900年遭“八国联军”洗劫,辛亥革命后上述景观基本荒废。1924年6月,清室为了讨好京畿卫戍司令王怀庆,作为私产相赠。后来因政权更替,连年战争,行宫中的寺庙、房屋、陈设都荡然无存。
从1952年起,大规模的建园工程开始动工,使紫竹院面貌一新,初具规模。1958年再次修建,栽种花木,深挖湖塘。80年代,北京市人民政府按照宁静、幽深、朴实、优雅的园林特色重新规划,拨款重修,疏河浚湖,植树造林,设亭架桥,修葺庙宇行宫,至1987年“筠石苑”等景区建成,始成现有格局。
此时此刻的紫竹院公园里,千竿新竹,桃红李白,柳影婆娑,十里竹勃勃生机,一片青翠无限风光。
圣无量寿,寿世寿民
万寿寺坐落于高邮古镇八桥,清康熙年间刊行的《高邮州志》记载:“万寿寺始建于唐”。
据宋初人赞宁《宋高僧传》记载,为避侄子唐武宗加害,光王李怡游方江南避祸,一度出家为僧。会昌六年(846年),武宗病危,李忱登基称帝,是为唐宣宗。
宣宗在位时,纠正武宗时期的灭佛弊端大力发展佛教事业,躬行节俭,虚怀纳柬,号称“大中之治”。
公元850年,唐宣宗巡查江南,重游古城扬州,约其挚友觉远大师坐禅品茗,忽得感悟,另其建一道场护佑国运昌盛、千秋万世。
隔年觉远大师驻锡扬州卸甲境内,初建道场,唐宣宗以爱女万寿公主之名,敕曰万寿禅寺,万者无量,以佛无量寿,圣无量寿,寿世寿民,方为极乐之意。
乾隆曾三次在寺中为其母祝寿。慈禧来往颐和园时会在万寿寺拈香礼佛,在西跨院行宫吃茶点,故有小宁寿宫之称。
万寿寺深庭广厦,琼楼玉宇,雕梁画栋,极其宏丽。其间曲栏回廊,御书碑亭,青石假山,古道地宫,苍松翠柏错落有致,占地三万余平方米。
寺内分东、中、西三路。中路为主体建筑,山门以内共七进院落,向北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即大延寿殿)、万寿阁、大禅堂、御碑亭、无量寿佛殿、万寿楼等,各殿两侧有配殿配房。
大禅堂后建有三座假山,象征普陀、峨眉、清凉三山,假山上有观音、文殊、普贤三大殿,山后为御碑亭。东路为方丈院和圃园,即僧人生活区。西路在乾隆年间改为行宫院。
万寿寺山门上方,有清顺治二年御赐的石匾,上书“敕建护国万寿寺”。
山门两侧的卡子墙、撇山影壁的砖雕,构图精细,为不可多得之艺术精品。两侧齐胸高的宇墙虎皮底座,朱墙白顶,色彩分明。
进得山门,便是天王殿。殿前左钟楼,右鼓楼。素有“钟王”之称的永乐大钟曾悬挂于此。
时兴的万寿寺,寺内松衫叠翠,花香鸟语,寺院建筑雄伟壮观,肃穆庄严,乡田村野、红墙绿瓦、山水幽静之际,时闻佛钟,令人心旷神怡,万念皆息。
万寿寺见证了盛唐后期的兴衰,它包容着佛教精髓的内涵,它承载着令人膜拜的神秘和辉煌。
“特种部队”火器营
胡同和四合院是老北京的象征。然而谈及清朝时期的北京,旗营是不能忽略的存在。
营子,原是东北一带对村子的叫法。营,还有驻军之地的本意。随着1644年八旗兵入关,这一叫法也带到了北京城,与努尔哈赤创立的八旗制度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旗营文化。
如今海淀区仍有不少与旗营相关的地名传了下来,例如火器营、蓝旗营等等。
在这些大大小小的营子里,火器营是个特殊的存在。八旗的规制与荣耀,八旗的生活与文化,都能在此寻到踪迹。在某种意义上,它是一部旗营文化史。
火器营,乍看去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居民社区。在这些建筑物中左弯右绕,相似的街道和楼房总给人一种迷宫般的感觉。事实上,这一切的规整和统一,都由这片土地的历史所孕育:百余年前,这是一片军营。
其实火器营最早设在北京城内(今二环以内),是清朝禁卫军中的精锐部队,由满蒙八旗兵丁组成,负责守卫皇城。营兵专职制造炮弹、枪药和各种应战所需的火器,平日也演习弓箭、枪炮技术,担负警戒任务。
然而驻守城内的营兵均随八旗兵驻在城内四城,毎旗均配有一部分火器营的兵,操练起来十分不便,加之火器制造和操练需要大片空间,且具有一定危险性,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管理八旗火器营事务的蒙古都统色布腾巴勒珠尔奏请将满洲八旗中的火器营官兵集中迁至城外。这个奏请得到乾隆皇帝的批准。
作为清朝军队中的“特种部队”,火器营重新选址当属大事。
清朝时期,西郊香山、玉泉山和万寿山周围修建了静明园、静宜园、清漪园(今颐和园)及其附近的畅春园、圆明园五座皇家园林,由此构成如今所谓“三山五园”的格局。
清朝皇室每年往西郊避暑消夏,车辇从紫禁城出,在万牲园(今动物园)短歇,然后由水路直达颐和园。由于清朝皇帝每年都有大量时间在西郊行宫度过,此地必须陈以重兵。
蓝靛厂东临昆玉河,北接颐和园,自是要冲。火器营建于此地,与西山健锐营、圆明园护卫营互为犄角,呈倒“品”字形阵势,对拱卫西郊行宫大有裨益。
自此,为与此前内城火器营相区分,蓝靛厂火器营又称外火器营。
如此规模的营区,耗时三年建成。1773年,总计4718名八旗兵丁,连同家属,共七千多人驻进了火器营。
此后,火器营中的英勇将士,为清朝平准噶尔、定回部、扫金川、降缅甸、镇安南、屏卫关陇,巩固边疆,立下赫赫战功。
一位老满族曾经说过:“咱们火器营的人最有礼数。不管是谁过来打招呼,都一定会站起身,迎上去。”
旗营文化的精髓在这一站一迎当中,而世间的尊重和宽容,也在这一站一迎当中。
当我们怀揣平和的心地走近一个人物,当我们心怀感恩与尊重地了解一个故事,我们就拥抱了一段伟大的历史。
这里拥有大自然的馈赠,也深受皇家恩宠;有百步穿杨的勇猛气势,更有温情脉脉的浪漫情怀。
春风暖筱百花舒,夏霭轻舟翠盖浮,
秋雨润芦枫叶艳,冬云瑞雪映松竹。
紫竹院从风雨中走来,还将继续走向属于它的四季轮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