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丽海淀 > 文化海淀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图文展厅

海淀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

日期:2023年05月20日 03:13     来源:区文化委

分享:
字号:        

曹氏风筝工艺

(国家级、北京市级、海淀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曹氏风筝工艺”是金福忠先生的《宫廷风筝图谱》与孔祥泽先生1943年抄录的曹雪芹的《南鹞北鸢考工志》两部书结合后,形成的风筝流派之一。它融民间文化、宫廷艺术、南北扎制的精华于一体,其扎、糊、绘、放的制作流程具有独到之处,保存了21首扎制口诀及20种制作技法,其中拟人化的扎燕凸显了北京特色。它集观赏性、科学性、娱乐性、健身性于一身,并极具研究和收藏价值。孔家三代人为其传承和发展倾入了毕生的精力。 

北京风筝哈制作技艺

(国家级、北京市级、海淀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北京风筝哈制作技艺”是我国著名风筝流派之一,经过家族四代人传承至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它囊括扎、糊、绘、放四艺并有所创新发展。其作品骨架精巧牢固,轻盈考究,构图饱满,色彩艳丽,工致典雅,达到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其中的“大沙燕”具有鲜明的北京地方特色,微型的风筝不仅是高档的馈赠艺术品而且可以放飞。哈亦琦作为传承人,其作品不仅多次在国际比赛中获奖,还被多家国内外博物馆及国家元首收藏,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和收藏价值。 

绣花鞋制作技艺(王冠琴)

(北京市级、海淀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绣花鞋制作技艺(王冠琴)”经家族四代传承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王冠琴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采取刺绣与缀饰相结合的手法,结合古代绣鞋的各种风格,使其作品具有富贵典雅、造型别致、构思巧妙、配色协调、做工细腻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艺术欣赏和收藏价值。 

京剧盔头制作技艺

(北京市级、海淀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京剧盔头制作技艺”是自清朝以后,随着京剧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盔头是戏曲剧装的道具之一,根据戏剧中不同人物的身份、性别、年龄与性格特征设计而成。该项目借鉴吸收了我国传统绘画、雕塑、书法、刺绣等艺术,其造型各异,种类达数百种之多。尤其与脸谱艺术的有机结合,使作品色彩更加艳丽、生动鲜明。张月兰在继承父亲张连城技艺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其作品极具艺术欣赏及收藏价值。 

彩灯工艺(小灯张)

(海淀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彩灯,是具有老北京民俗特点的工艺品之一。它集各种技艺为一体,作品样式有大有小,为了便于旅游时携带方便,还有拆装式彩灯,既有观赏性和收藏性,又有一定的民俗、艺术价值。清末民初年间,北京人张长顺(人称“小灯张”)制作的小方灯和小宫灯,小巧别致、物美价廉,深受群众喜爱,在东四牌楼、地安门一带享有盛名。其子张双志继承父亲技艺并努力创新,他制作的九莲灯、大型宫灯等作品独具特色,受到国内外人士的好评。 

惠丰堂鲁菜制作技艺

(海淀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惠丰堂鲁菜制作技艺”是以经营山东福山风味菜肴为主的老字号餐馆,以“扒”、“烩”、“爆”见长,始建于清咸丰八年(1858),由山东省福山县人朱九在前门外大栅栏观音寺街开业经营。从专门承接婚丧嫁娶、喜庆宴会等包席生意的“冷庄子”,到开设散座、零吃零点的“热庄子”,到如今,惠丰堂是老北京经营山东风味菜肴的“八大堂”中仅存的一堂,其历史、社会价值可见一斑。 

京西水稻种植技术

(海淀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北京西郊种植水稻,始于三国曹魏时期,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京西水稻作为专供宫廷的贡米始于清代。据《永宪录》记载:康熙时“其供御膳,曰御稻米,出京师西山”。这种在万寿山、玉泉山周边地带生产的优质粳米型稻米具有米粒圆润,清香适口的特点,尤宜熬粥。用这种稻米熬出的粥汁液澄滑、清香四溢,为海淀区所独有。 

颐和园听鹂馆寿膳制作技艺

(北京市级、海淀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原清朝御膳房师傅的帮助下,颐和园听鹂馆以寿膳膳单为基础,挖掘整理恢复了当年作为清朝帝后的寿诞宴,也是内廷大宴之一的“万寿无疆席”的寿膳制作技艺。听鹂馆一直以接待国内外政要及贵宾为主,在这里用餐的中外政要已达100多位,接待政府代表团200多个。它不仅保持了中国传统饮食的精髓,而且体现了深刻的敬老、孝老的文化内涵。 

宏音斋笙管制作技艺

(国家级、北京市级、海淀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吴文明(1908—1988)先生祖居北京房山县,系清朝贵族后裔,自幼在家庭的影响下,学习乐器演奏。1937年进京挂牌制作民族乐器,随后与其子吴仲孚在北京宣武门东市场创办“宏音斋乐器店”。吴景馨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革新,使乐器更加系列化和科学化。产品选材考究、做工精良、音色优美、造型美观大方,具有较高的音乐欣赏和艺术收藏价值,在民族乐器的发展史上也具有一定的艺术研究价值。 

绣花鞋制作技艺(蒋丽娟)

(海淀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绣花鞋即鞋面绣有图案的鞋,又称“绣鞋”、“扎花鞋”,色彩艳丽,绣法多样,图案多表现人们对幸福生活的企盼。传承人蒋丽娟,10岁起学刺绣,四十多年来从事工艺布鞋的研究制作,尤以工艺童鞋见长。她的绣鞋男孩多为老虎鞋,前为夸张的虎头,侧有生风的虎足,后有竖翘的尾巴。女孩鞋的前脸饰以含有吉祥、欢乐寓意的花鸟图案,深受国内外人们的欢迎,并多次获奖。 

御膳制作技艺

(海淀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末,御膳房的厨师把原皇家宫廷菜肴的制作方法带到了民间,后经五代传承至今。第四代传承人行红智查阅了《宫中杂件膳单》等大量文献资料,使皇家御膳的恢复传承工作不断取得进展,并在尊重皇宫饮膳原始记载的基础上,逐渐整理出了汉、唐、宋、明、清等朝代的皇家御膳百余种。由他制作的皇家御膳不仅选料考究,追求原汁原味,注重膳食的滋补、养生功能,而且注重环境、装饰、餐具的文化内涵与食物搭配的和谐统一,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及研究价值。 

蒙镶(郑旭映)

(海淀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蒙镶是吸取藏、蒙、苗、满等少数民族风格,以金、银、铜、铁、玉、石、牙、角等为材料,运用纯手工锻打、錾刻、焊接、组装施以精湛技艺而成的中华民族传统的古老工艺,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郑旭映1971年进入北京金属工艺品厂蒙镶车间工作,师从宋智礼,并从康文生、郝宝祥那里得到真传,掌握了蒙镶的全套工艺。1996年她参与了大型蒙镶作品《海晏堂》的全部制作工程。目前这项技艺后继乏人,已经面临失传的危险。 

山石韩叠山技艺

(海淀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山石是中国古典园林中非常重要的构成元素。出生于清朝道光末年的韩恒生,在造园叠山方面技艺非常高超,被人们誉为“山石韩”。其技艺经家族传承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山石韩”的后人曾参与了北海公园、豫园、拙政园等几十处古园的修复工作。韩雪萍继承并发扬了“三安、三峰、三远”的叠山理论,参与了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等近百处大型园林的修建工作,作品遍及全国各地。该项目做为中国叠山技艺的代表,极具保护价值。 

中式盘扣技艺(海淀)

(海淀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盘扣是中式服装中的传统手工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及鲜明的民族风格,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手工盘扣不仅美观漂亮,而且结实耐用。白莲芳女士手工制作的盘扣造型优美,颜色绚丽,工艺考究,花样繁多。其中立体梅花盘扣、立体蝴蝶盘扣等,让许多人爱不释手。但随着服装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手工盘扣技艺几乎濒临消亡,亟需保护。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