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信息公开大厅->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含区科信局)->业务动态->部门动态->工作动态
查看目录信息
索引号 11F/2025-26075 公开责任部门 中关村科学城党工委、管委会
信息名称 第三届全球手术机器人大会召开,汇集产学研临床全链条声音
生成日期 2025年09月09日 09:29 公开日期 2025年09月09日 09:29
关键词 第三届 全球手术机器人
公开类型 主动公开 文号
载体类型 纸质
记录形式 文本
公开形式 网站公开,政府信息公开大厅
内容概述 025年9月5-6日,第三届全球手术机器人大会在京召开。大会聚焦“技术演进、临床应用与全球化路径”,覆盖腔镜、骨科、脊柱、介入、AI等多个细分领域,集中展现手术机器人在系统化演进和多场景落地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与产业共识。
信息有效性 所属目录 工作动态
备注
附件

第三届全球手术机器人大会召开,汇集产学研临床全链条声音

  2025年9月5-6日,第三届全球手术机器人大会在京召开。大会聚焦“技术演进、临床应用与全球化路径”,覆盖腔镜、骨科、脊柱、介入、AI等多个细分领域,集中展现手术机器人在系统化演进和多场景落地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与产业共识。
  (1)会上首发《2025手术机器人白皮书》,以“价值与未来”为核心主题,围绕“工具进化、术式重塑、支付机制、制造实力与人才培养”五大维度,系统梳理行业在新一阶段的挑战与机遇。白皮书指出,尽管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医院决策愈发审慎,但手术机器人作为具备战略价值和技术含量的创新品类,正逐步迈入以价值导向为核心的成熟化发展路径。
  (2)大会现场同步揭晓“全球医疗机器人系列奖项”,表彰在产品创新、临床落地与国际拓展中表现突出的企业与个人。这一奖项已连续举办三年,逐步形成行业重要风向标,体现了从“设备能力”到“场景解决方案”的价值认知变化。
  (3)作为专业内容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医疗机器人研究成果出版项目”于大会期间正式启动。该项目由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与MedRobot共同发起,未来将围绕术式重构、工程基础、交叉融合等方向,推动手术机器人知识体系的系统沉淀。
  (4)主旨报告汇聚30余位来自头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临床一线的嘉宾,围绕“精密控制、术中导航、术式优化、智能培训、准入机制”等议题展开深入分享。从技术集成到验证体系,从人才供给到国际化能力,专家们在现场共同探讨“机器人手术如何走入常规”的关键机制,并对中国高端医疗技术在出海过程中面临的适应性挑战与能力建设路径进行了深入剖析。
  致辞与发布:聚焦融合发展与场景落地
  在开幕环节,北京医药健康科技发展中心主任刘慧与北京积水潭医院副院长于洋先后致辞。刘慧指出,手术机器人作为医工交叉典型代表,是推动智慧医疗、先进制造、数字化技术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北京也将持续在政策协同与产业支持方面加大力度。于洋则从一线临床角度出发,强调机器人手术必须在操作体验、术式协同性与安全性方面不断优化,才能真正走进医生“常规操作工具”序列。
  随后,大会揭晓“全球医疗机器人系列奖项”,由北京市医药健康科技发展中心主任刘慧与中关村科学城产业三处科长张建共同担任颁奖嘉宾,表彰过去一年在技术研发、产品落地与产业推动方面表现突出的企业与个人。
  接着举行“医疗机器人研究成果出版项目”启动仪式。项目由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副院长、机械工业出版社总编辑陈海娟与MedRobot主编赵清共同发起,旨在系统梳理行业发展脉络,推动专业研究体系建设。
  多维主题演讲:覆盖从核心技术到临床验证的关键环节
  在两天议程中,来自头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临床一线的三十余位嘉宾围绕“精密控制、术中导航、术式优化、智能培训、准入机制”等议题展开技术分享。
  企业方面,微创医疗、罗森博特、鑫君特等从系统集成、自主执行和工程架构角度解析产品演进路径;直观复星、诺万特、艾瑞迈迪则聚焦力传感、导航感知等核心部件与平台系统的融合实践。通和立泰介绍了动物实验在机器人产业化验证体系中的关键作用,元化智能则分享了“锟铻”系统在复杂手术场景中的落地经验。
  临床方面,来自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浙江省人民医院、首都儿研所、解放军总医院、北京医院等机构的医生分别就脊柱、疝外科、胸外科、骨关节、微创介入等领域的机器人使用经验进行案例分享,提出了从精准定位、路径规划到术后功能恢复等多环节的优化建议。
  投资、政策与出海路径成重点议题
  在由MedRobot主编赵清主持的圆桌论坛中,来自安贞医院、北医三院、北大口腔医院、美敦力中国基金、中信建投证券的专家就“机器人手术落地的机制建设”展开讨论,话题涵盖医院评估标准、医生培训体系、采购机制及融资逻辑,体现了不同视角下对“常态化使用”的路径共识与策略分歧。
  全球化专题中,VentureBlick创始人、原美敦力/拜耳亚太区总裁Chris Lee与首席营销官蔡云博带来主题演讲《中国医疗的下一站,不只是出海》,系统剖析中国高端医疗技术面临的国际市场反馈、监管接受度及出海过程中的能力建设挑战。
  基础研究与AI趋势引发关注
  第二天议程中,天津大学左思洋教授介绍了柔性机器人在消化道早癌干预中的关键技术,中科院深圳先进院王磊教授提出“室-机-人融合”在手术室AI创新中的落地模型,安贞医院贾崧淏展示了多通道协同系统在质控体系中的应用成效。
  在AI专题中,“加贝观止医聊室”主理人带来关于“微创外科AI现状分析与思考”的系统分享,内容涵盖中美研究进展、术中AI能力边界、SRS大会趋势变化与数据科学瓶颈,提出“高质量术中数据积累+医工协同”是未来发展的关键方向。
  全链条共识推动智能外科发展
  为期两天的大会内容覆盖技术突破、临床实践、政策机制与全球路径多个层面,充分展示出手术机器人产业正在从“单点创新”迈向“系统演进”,从“局部适配”走向“多场景融合”的阶段性特征。
  在现场专家、企业、医生与研究者的共同推动下,本届大会不仅是一次集中交流的产业平台,也为下一阶段国产手术机器人走向高质量落地与全球化嵌入积蓄了广泛共识与实践经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