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海淀区政府办
日期: 2011年08月01日 00:00
海淀区“十二五”时期
水资源保护和利用发展规划
(2011-2015年)
二O一一年六月
前 言
《海淀区“十二五”时期水资源保护和利用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海淀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的重要时期,海淀区面临的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要求等都发生了新变化,特别是在海淀北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与水资源短缺矛盾十分突出。因此,《规划》的编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根据建设环境优美、和谐宜居的高科技核心区要求,提出“十二五”时期海淀区水资源保护和利用发展目标、建设任务、重大建设项目及实施计划。该《规划》作为“十二五”时期海淀区水资源保护和利用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编制《规划》依据的主要文件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北京市水资源综合规划(2004年)》、《北京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南水北调北京市水资源配置规划(2005年)》、《海淀区水资源调查评价(2007年)》、《海淀北部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0-2020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海淀北部地区部分》规划(2010-2020)》、《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北京市海淀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
规划期限:2011年-2015年。
第一部分 水资源保护和利用发展概况
一、“十一五”时期发展回顾
(一)加强污染防治工作,水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十一五”期间海淀区制定了《海淀区保护地下饮用水源联动工作机制》等一系列水资源管理措施,并被水利部列为全国地下水保护行动试点,完成了《北京市海淀区地下水保护行动试点研究》等的编制。加强了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监测,并建成水质监测自动化信息系统。“十一五”期间很好的完成了水资源保护规划任务。
(二)开展河道综合治理,提高防洪标准,改善水生态环境
海淀区“十一五”期间,创建了防汛应急体系,加强了河道保洁、监管和社会宣传力度。实施治理及开挖河道总长度约30公里;完成上庄新闸建设工程、“五一渠”下游桥闸改建工程、五七水库除险加固等重点项目,为防洪安全和水环境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进行新农村建设,确保农民供水安全
海淀区通过更新机井、改造供水管网、加装一户一表、更新安装消毒设施等农村安全饮水改造措施,使各村镇供水设施建设基本完善,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了100%,共解决了109个村(包括自然村)、50.67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实现安全饮水达标率100%的规划目标。
(四)作为全国节水型社会试点,节水工作成效显著
海淀区全面实现了审批在前、取水在后的取水许可制度;自来水管户实现了年用水量超过1万立方米的单位和特殊行业全部纳入计划管理,自备井管户覆盖率达到了95%以上。
海淀区作为全国节水型社会试点地区,节水管理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居民节水器具安装普及率达到94%以上;万元GDP用水量为11.6立方米,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五)建设污水处理及回用工程,促进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海淀北部地区建设了温泉、永丰、太舟圬和翠湖4座污水处理厂,修建污水管线长度11公里;已建新农村污水处理站29座,目前基本完成了北部地区所有行政村的污水收集工程,极大的减少了村庄污水随意排放现象。
铺设苏家坨镇中心区至翠湖污水处理厂的污水收集管线3.86公里及再生水回用管线2.4公里。2010年开工建设温泉和永丰再生水回用管网工程、上庄再生水回用工程和中水消防设施取水码头工程。
(六)加强雨洪利用工程建设,开发利用雨洪资源
完成了“大西山景区截流蓄水塘坝工程”,修建并利用现有的坑塘集蓄雨水累计库容近10万立方米,新增蓄水能力20.33万立方米。建设城区雨水利用工程98项,建设节水技改雨洪利用工程4项,每年可收集雨水近50万立方米。雨洪利用工程建设的实施提高了区域雨洪资源利用率以及防洪能力。
(七)注重信息化建设,健全管理体系
海淀区逐渐形成了区水务局、乡镇水务站、农民用水协会和水管员的“四级水务”管理体制。整合了河道管理所和排水管理所,增强了河道及污水处理厂管理能力。
海淀区进行了水资源保护和利用信息化建设,包括办公管理系统、城市积水查询系统、图像监控系统等十余项信息化系统,为海淀区水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提供了信息支撑。
组织了多项规划、科研任务,为海淀区水资源保护和利用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及前期技术服务。
二、水资源形势
(一)水资源量
海淀区可利用自产地表水资源量为1686万立方米;指标水可利用量为1385.3万立方米。多年平均(1980-2005年)浅层地下水可开采量为14230.7万立方米。
海淀区境内有大小河流11条,总长度119.8km。海淀北部地区南沙河干流、五一渠、友谊渠水质基本为劣Ⅴ类;稻香湖9~10月水质为Ⅲ~Ⅳ类,其它均为Ⅴ类。海淀南部地区北长河水质基本为Ⅲ类,满足水体功能区划要求;万泉河水质较差为劣Ⅴ类;海淀公园湖、长春园、万春园等湖泊水质基本为Ⅲ~Ⅳ类,达到了水体功能区划要求。
(二)水资源开发利用
近年来,海淀区用水总量变化不大,略有下降的趋势。年用水量约2.8~3.1亿立方米,用水量远大于水资源可利用量。其中只有河湖环境用水约3000万立方米为外调地表水,其他用水量均为地下水。
海淀区行业用水量变化比较大,其中农业和工业用水量大幅度减少,而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活用水量迅速增加,河湖环境用水量变化不大。2009年海淀区总用水量2.83亿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占83.0%,工业、农业和生态环境用水量分别占总用水量的3.6%、2.8%和10.6%。
(三)“十二五”期间用水预测
海淀区以“生活用水适当增长、工业用新水零增长,农业用新水负增长,生态环境扩大再生水使用”为原则,确定用水量。
规划期末海淀区总需水量4.74亿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3.33亿立方米。
表1 海淀区“十二五”期末需水量预测表 单位:万立方米
年份 |
生活 |
工业 |
农业 |
河湖环境 |
总需水量 |
|||
新水 |
其它 |
新水 |
其它 |
新水 |
其它 |
合计 |
||
2015 |
33288 |
1033 |
750 |
700 |
1457 |
3000 |
7211 |
47439 |
类别 |
序号 |
指标 |
目标 |
城乡供水 |
1 |
安全供水率 |
100% |
2 |
管网漏损率 |
6% |
|
3 |
装表计量率 |
100% |
|
4 |
供水水质达标 |
100% |
|
排水和再生水利用 |
5 |
污水处理率 |
98% |
6 |
再生水利用率 |
75% |
|
7 |
污泥无害化处理率 |
100% |
|
节约用水 |
8 |
万元GDP用水量 |
10.8 立方米/万元 |
9 |
公共场所节水器具普及率 |
100% |
|
10 |
城镇居民家庭节水器具普及率 |
95% |
|
11 |
农业新水用水量 |
700亿立方米 |
|
12 |
农业节水灌溉面积率 |
100% |
|
13 |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
95% |
|
14 |
社会单位用水分类计量率 |
100% |
|
雨洪利用 |
15 |
年增加利用雨洪水 |
>10万立方米 |
水资源保护 |
16 |
生态清洁小流域达标率 |
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