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考古发现,距今7000~4000年前,海淀区现辖域已有人类居住和活动。海淀镇一带在古代是一片浅湖区,当地人称之为“海淀”。后来在湖边逐渐形成居民聚落,亦以“海淀”命名。“海淀”在历史文献中亦称为“海甸”“海店”。在现存史料中最早见于元初王恽所撰《中堂事记》(见明叶盛《水东日记》)。
历史上海淀区现辖地区没有设置单独的行政建置,分属不同的行政区域。自秦、汉以来,南半部成为历代北京城附廓县辖地;金、元时,一部分地区是金中都、元大都的城区;至近代,大部分成为北京市辖行政区域。北半部历来属于以北京为中心的大行政区的属县(州)。1949年7月,在海淀地区正式设置单一行政区域,称北平市第十六区。后两次更名,于1952年9月1日命名为海淀区。海淀区行政区域经过多次变动,至1963年形成现辖域。
海淀区地处北京市的“上风上水”。有“三山五园”等中国古代皇家园林,自清康熙年间(1662—1722)起,皇帝每年有很多时日住在西郊御苑处理政务,这里成为紫禁城外又一政务中枢,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为皇家建筑做出重要贡献的建筑世家“样式雷”,近代教育家英敛之、熊希龄、李石曾等;有曹雪芹、纳兰性德、顾太清等文人墨客;有双清别墅、孙中山纪念堂、李大钊烈士陵园等独具红色文化价值的纪念性文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中共中央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从河北省西柏坡进驻香山,筹备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一部分中央党政机关、解放军总部驻在海淀区,一些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在此召开。1949年后,海淀区逐步发展成为全国著名的文化教育中心、科研基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