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逐梦创新之路”——中关村创新文化展盛大开幕

来源:海淀网

日期:2018年12月07日

  从海淀中关村电子一条街起步,到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中关村科技园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形成,40年来,海淀人寒来暑往,拼搏奋斗。今天,一条从中关村走出来的逐梦创新之路,重磅拉开序幕。

  今天,“海淀·逐梦创新之路——中关村创新文化展”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正式开幕。

  展览回顾历史、总结经验、共谋发展。举办这次展览,是海淀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一次重要活动,更是向所有为海淀和中关村40年创新发展辛勤付出、无私奉献的全体海淀人致以崇高的敬意。张福森、胡昭广等曾在海淀区工作的老领导,区委书记于军,区委副书记、区长戴彬彬,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刘长利等区四套班子领导参观展览。

  区委书记于军致开幕词,他代表海淀区四套班子向曾经领导推动和见证中关村改革发展的老前辈、老同志,向一直以来关心、支持海淀和中关村创新发展的各级领导、企业家、科学家、创业者们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和最真挚的感谢。

  于军强调,中关村因海淀而起,海淀因中关村而兴。40年风雷激荡,40年岁月峥嵘,海淀和中关村的发展史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奋斗史嵌合交织,走出了一条矢志创新引领、探索创新驱动、坚持创新发展的中关村之路。今天的中关村已经成为一面旗帜、一个品牌,一个符号,一种象征,是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主力军,是中国参与全球科技和产业竞争的前沿阵地。

  于军强调,举办这次大型展览,就是要礼赞致敬所有为海淀和中关村40年创新发展勇于“放水养鱼”、主动服务、积极探索、辛勤付出、无私奉献的老领导、老同志;就是要大力推动创新合伙人政策集成体系落地生根,为包括民营经济在内的所有社会组织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就是要吸引鼓励各大高校、科研院所一如既往地发挥人才创新优势,全方位融入政、产、学、研、用高度聚合的区域创新体系;就是要引导全体党员干部学习传承中关村创新文化,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以更坚定的信心、更有力的措施,吹响海淀新时代再创业再出发的响亮号角!让我们撸起袖子加油干,以新业绩开创新局面,以新担当展现新作为,为托起中关村科学城和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今天,“海淀·逐梦创新之路——中关村创新文化展”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正式开展。

  跟随小编的镜头,破茧而出的时光,徐徐展开给你看。

  展览概要

  本次展览突出改革开放和中关村创新发展40年这一时代大主题,以中关村创新文化为主线、以中关村创新精神为核心,通过图片展览、实物展示、场景复原、视频宣传等内容,以新旧对比、体验互动等形式展示中关村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展览总面积达5000平米。

  解放思想 下海弄潮

  “中关村的第一粒种子” ,如今的中关村车水马龙,无数家科技企业欣欣向荣但是其本源,

  却是当年中科院仓库里的那个服务部。

1:1复原模型

1:1复原模型

(资料图)

  1980年10月23日,陈春先带着纪世瀛等同仁,来到中国科学院物理所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平房仓库,他们打扫了半天卫生,把杂物堆到里边,然后摆上一张抽屉桌子,找来四把破椅子,没有放一粒鞭炮,更没有剪彩,悄无声响地成立了“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

  然而就是这个简陋的服务部,成为北京乃至全国第一个民营科技公司的雏形,被称为“中关村的第一粒种子”。

  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

1:1复原模型

  这块广告牌所指的地方,正是中国第一家互联网接入服务商“瀛海威”。沉舟侧畔千帆过,在它身后涌现的一代代互联网企业真实地改变了中国。

(资料图)

  1996年春,北京一个名叫“瀛海威”的公司在中关村竖起了一个硕大的广告牌,上面清楚的写着:“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向北1500米”。这个广告牌成为当年国内最受关注的商业事件之一点。

  世界五百强企业,从这间传达室起步~

1:1复原模型

(资料图)

  1984年,柳传志带领10名中国计算机科技人员,怀揣着20万元人民币(2.5万美元)的启动资金以及将研发成果转化为成功产品的坚定决心,在中科院的传达室里开始孕育着一个梦想。他们将年轻的公司命名为“联想”(legend),在英语中译为“传奇”。而就是印证了所取的名字,联想在日后真的成为了一段传奇,为人津津乐道。

  四通打字机。由于产品性能优异,投入市场后,四通公司的产值开始以每年300%速度增长,短短几年就发展成为当时国内最大规模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令人叹为观止。

  海淀区图书城步行街北侧的牌楼,图书城步行街于1992年开街,图书城的建设对繁荣海淀文化市场产生了重要影响,也汇聚了许多海淀居民的美好记忆。

  激发活力 竞放芳华

  1988年5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北京市政府发布《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暂行条例》,中国第一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正式成立。

  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以海淀区中关村为中心,东至德清路、前屯东路,西至农大路、万泉河路、京密引水渠、玉泉路,北至西三旗路、东北旺路,南至新开渠以北的区域。同时在海淀区永丰乡划定试验区新技术产业中间试验基地,也属于试验区范围。

  1988年,王文京辞去公职,以“个体工商户”形式创办了“用友财务软件服务社”,1993年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并颁发了编号为“SY0001”的 “高新技术企业”证书。

  北京四通集团由一个借款2万元乡镇小企业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民办高科技企业。

  1991年,经国家科委和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上地信息产业基地开始建设,成为我国第一个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综合性高科技工业园。

  海淀区著名“双螺旋”雕塑——“生命”,代表着中关村不断向上、勇攀高峰、科学发展的轨迹,盘旋上升的双螺旋造型阐述了中关村创新精神的生生不息,创新的生命更加顽强。

  先行先试 引导示范

  世纪之交,全球高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根据党中央国务院批复精神,1999年8月,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更名为中关村科技园区,成为我国首个国家级科技园区。

  当时的中关村已形成“一区十园”的基本格局,中关村走出海淀,成为北京创新发展的品牌。

  2004年4月30日,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管委会挂牌成立,标志着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2005年,中关村西区基本完成建设。

  海淀区域内的电子信息企业也在这一时期步入了高速发展阶段。百度、搜狐、网易、新浪等互联网公司纷纷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中关村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这一阶段也有了突破性的提升,一大批芯片研发企业在中关村诞生,填补了中国没有自主知识产权芯片的空白。

  创新发展 引领未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明确了首都四个中心,特别是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为北京的创新发展指明方向,海淀由此迈入聚焦中关村科学城,举区域之力加快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的新时代,承担起全力推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历史新使命。

  近年来,中关村持续提升创新发展的质量效率,已经成为首都乃至全国新经济的发动机,海淀正是这台新经济发动机的核心。

  中关村壹号成为海淀北部展示中关村创新发展成果的新窗口。

  中关村创业大街是创新创业体系的重要展示窗口。

创客空间

  ……

  一张张历史图片,一帧帧视频画面,一件件文献实物,一个个1比1的历史场景复原,为观众呈现出一幅幅中关村创新发展4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在中关村发展的40年历程中,形成了依靠多元创新主体融合互动、协同创新的宝贵经验。

  这是中关村最独特的优势,也是中关村能够创造辉煌成就的关键因素之一。海淀经过探索、创新和发展,已经形成了集军、政、产、学、研、金、介、用于一体的多元高效、开放融合的创新网络体系,正在成为全球创新版图中最闪亮的新地标,新节点。

  奔跑吧,海淀!

  奔跑吧,中关村!

  新时代,再创业,再出发!

扫一扫 进入网上展馆

  唐炜、王芳/文、制作

  张洪军、姜志发/图